- 李家润;袁帅华;何凌坚;赵军;
施工监控是多拱面系杆拱桥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实时采集和监测拱肋、纵梁及横梁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内力和位移状态等数据,使用智能推理决策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以保证整个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从而实现多拱面系杆拱桥的智能化施工监控。文章设计了一种多拱面系杆拱桥智能施工监控推理决策系统,通过分析和运用不同的推理控制策略,开发多拱面系杆拱桥推理决策系统。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实现了对监控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智能决策和异常情况的预警。
2025年07期 v.11;No.164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曾浩;扶国;
为解决预制构件从设计到生产环节存在信息传递不畅、质量控制难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对某高层住宅工程的预制构件数字化设计与自动生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化设计平台和智能生产系统,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数字化转型。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全面提升预制构件生产效率,质量控制效果良好,可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11;No.164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萨成熙;陈航;沈灏;黎杰明;
近年来,我国智慧工地建设进展迅速,但现有方案多围绕呈点状分布的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和实施,部分功能难以在线状分布的市政、道路施工工程中复用。文章针对线状工程开放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借鉴房建智慧工地经验,将固定式监控与传感设备集成于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卫士移动终端,并通过多个智慧工地卫士的自组网能力,构建可移动、连续覆盖的智慧工地监测面,满足线状工程智慧管理需求,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11;No.164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苏永攀;王树明;岳阳;
由于构造的需求,部分钢结构采用不等厚度钢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为了揭示不同厚度平板对接焊缝残余应力分布规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16 mm和24 mm两种厚度钢板的3道连接焊缝的焊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厚度钢板焊接过程中,焊件表面的最高温度达到1869℃;焊件残余应力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部性,最大纵向残余应力和横向残余应力分别达到-366 MPa和-191 MPa;在垂直于焊缝方向的路径上,纵向残余应力表现为压-拉-压的变化规律;在相同截面处,焊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残余应力极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分布趋势相对一致;平行于焊缝路径的横向残余应力在距离焊件边界一定距离处存在相对稳定的分布区域。
2025年07期 v.11;No.164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杨成;
针对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与铝模板协同施工精度不足的问题,文章以安徽省蚌埠某安置项目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叠合板-铝模体系安装过程中的精度偏差成因,提出“测量预控-工艺优化-动态纠偏”三位一体的协同控制技术。结果显示,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深化设计、高精度定位工装应用、实时激光扫描监测等创新手段,将叠合板安装误差控制在±3 mm内,铝模板垂直度偏差≤1/1000。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安徽蚌埠某项目,有效缩短工期15%,减少返工损失83万元,为长三角地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11;No.164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于乃松;
为提高市政燃气工程中聚乙烯(PE)燃气管道施工的监控效率与精度,文章提出一种融合识别算法的智能化监测方法,涵盖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与时序匹配三个环节。图像采集阶段利用YOLO等目标检测技术实时获取施工现场数据;图像预处理阶段通过去噪、增强和分割等步骤提高图像质量;时序匹配则通过特征点提取与匹配实现施工进度的实时监测。通过布置测试环境,检验智能化监控效果,评估PE燃气管道图像的智能分类精度以及图像处理损失度。结果表明,智能化监控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施工现场目标,显著提升了施工监控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市政燃气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11;No.164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金灿;
以安徽某市商业中心项目为依托,针对36 m跨劲性混凝土梁复杂节点钢筋密集、高精度安装施工难题,开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劲性混凝土节点中钢骨、钢筋、加劲肋的空间干涉问题,检测系统设置硬碰撞、间隙碰撞、软碰撞三级碰撞阈值,通过BIM模型识别原设计存在冲突点236处,采用分级优化策略后,碰撞点减少至65处,降幅达72.5%。基于BIM模型开展4D施工模拟,确定“先西侧后东侧、分段阶梯推进”的施工顺序,使钢结构深化设计周期缩短40%,现场返工率降低至1.2%,钢筋损耗率控制在0.8%以下,指导数控机床完成98.6%的预留孔洞加工,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无缝衔接。36 m跨劲性梁型钢骨划分为3段工厂预制,现场施工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型钢模块拼装误差控制。实测数据表明,钢骨轴线偏差最大值为2.8 mm,标高偏差标准差1.2 mm,满足高精度安装要求。
2025年07期 v.11;No.164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