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茹云;刘林;
文章从文献计量可视化的角度出发,以2003—2024年CNKI数据库中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主题相关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近20年我国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研究进程、热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原则、地域文化、智慧城市、适老化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方向多集中于现有设计方法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5年10期 v.11;No.167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程惠勤;
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的同时,也加剧了公民隐私泄露风险。文章基于智能大数据隐私保护的现状与不足,从技术层面构建了一套涵盖“支撑层-数据层-控制层”的三层隐私保护机制,并结合数据脱敏、匿名化、动态访问控制与人工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在公安安保场景中开展模拟测试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机制使数据处理效率提升约70.8%,非法访问拦截率达到99.2%,敏感数据实现零泄露,权限动态调整响应速度提升95.6%。研究表明,构建系统化、全生命周期的隐私保护机制,可有效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安全,为智能城市背景下的数据治理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11;No.167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青有;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集中供热系统面临能耗高、调度不精准等问题。文章构建基于物联网感知的供热网络监测体系,建立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智能算法实现热源、管网及用户端的协同优化。研究表明,智能调度策略使系统能耗降低15%~25%,提升了供热品质,实现了按需供热。该技术方案为智慧城市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
2025年10期 v.11;No.167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友源;王习祥;郭亮;龚磊;列键佳;唐振鸣;
文章针对数字孪生城市系统中实时云渲染技术“重渲染轻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耦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云渲染协同架构,实现了空间分析功能与高性能渲染能力的有机融合。通过整合虚幻引擎(UE)像素流推送技术和WebSocket通信机制,系统能够实时拉取UE云渲染生成的视频流作为动态底图,并叠加交互式数据看板实时调取地理信息数据,形成了“动态场景+实时数据”的融合可视化界面。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设计并开发实景三维南沙先行启动区空间底座。实践表明,该架构能够支持城市级模型的实时渲染与高可靠性的空间分析。
2025年10期 v.11;No.167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盼盼;王帆;刘昭贤;崔晓美;
在城市更新数据的实景三维建模过程中,点云数据配准可能存在累积误差,导致配准后的点云数据偏离原始位置,从而降低三维建模的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源点云融合技术的城市更新数据实景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融合激光雷达点云和摄影测量点云这两种不同来源的数据,通过配准实现融合处理。依据融合后的点云数据,提取城市环境中的骨架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三维建模。通过量化计算点云配准融合的累积误差,并以时空冗余度作为约束条件来削弱误差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添加点云数据,构建相应的三维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建模精度较高,均方根误差约为0.47 m。
2025年10期 v.11;No.167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华松;
为探讨制造业全员生产维护(TPM)在智慧运营管控中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及其对智能城市设备管理的借鉴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TPM数字化转型在数据采集实时化、设备管控信息化、风险管理预判化、保养维修在线化及绩效评价数字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特点。研究表明,TPM数字化转型可有效提升设备管理能效、优化生产流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运维提供标准化参考。最后提出应从建设标准化方案、培育复合型人才、促进系统集成及深化创新驱动等方面推进TPM数字化转型,以应对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2025年10期 v.11;No.167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民昊;
在全面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共性基础平台作为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建设对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通、推动治理创新与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共性基础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涵盖智能算力中心、数据资源池、全域感知平台、AI赋能平台等七大模块的建设框架,并探讨了跨部门协作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整合难等挑战。通过统筹管理机制、统一技术标准、强化数据治理等策略,可以有效应对资金压力、安全风险等问题,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10期 v.11;No.167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