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城实践

  • 考虑室内建筑环境与人员运动特征的定位修正算法

    朱俊松;

    针对室内Wi-Fi定位中因多径效应、设备不稳定以及复杂建筑环境下数据缺失导致的定位精度低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轨迹修正算法。RSSI融合室内建筑环境与人员时空运动特征,基于墙壁、地板等障碍物对RSSI信号的衰减效应进行信号值校正,通过传统定位方法生成轨迹,并依据人员运动规律优化异常轨迹点。结果显示,RSSI算法显著提升了定位精度,平均定位精度达到2.01 m,较传统算法提升了36.4%,为室内安全管理与精准定位提供有效支持。

    2025年05期 v.11;No.16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广州市科技创新空间演变及其对人才的空间响应

    王诗琪;王炜文;岑君毅;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城市科技创新空间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质土壤,并随着创新人才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活动而持续演变。文章基于发明专利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全面总结了2000—2023年广州市科技创新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究了人才对科技创新空间产出的正向驱动作用及其距离衰减规律,并为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培育提出了相应意见。

    2025年05期 v.11;No.162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资源调查中实景三维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胡丹;母晓艳;刘晓南;杨新飞;

    为研究复杂地形和多变气候条件下的自然资源管理,文章以一个具有代表性且地理特征多样的区域为例,探讨实景三维技术在复杂地形和多变气候条件下的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航空摄影及无人机倾斜摄影,提出地形级和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结果表明,实景三维技术在增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农业生产决策精准性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05期 v.11;No.162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期智慧自然资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广东省为例

    欧阳馨秋;陈利燕;邱扬;

    文章收集了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信息化建设资料,梳理了智慧自然资源数据治理、中台建设和业务应用等方面的现状和成效,并识别了现阶段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需求与挑战。为助力广东省抓住深化数字技术应用的机遇,立足广东省自然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构建智慧自然资源提升体系的设想。以优化数据治理、塑造智慧中枢和打造特色应用场景为例,探讨智慧自然资源驱动广东自然资源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路径,为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研究

    王娣;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有力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文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研究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发展新模式,从低空经济、未来社区、创新产业和城市大脑4个方面介绍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人工智能给智慧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智能交通

  • 基于GIS与Python的交通流量大数据挖掘研究

    孟莉华;王世广;

    城市道路交通量时变特征是衡量城市交通状况的重要指标。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Python的检测器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多尺度流量时变相关性。文章利用GIS获取矢量路网,并将卡口检测器匹配到矢量路网上,进行检测器数据预处理;根据数据字段含义设计基于Python的卡口数据处理流程,统计获得分时流量;以海口市卡口检测器数据为基础,分析多个城市的流量时变相关性及迁移性。研究表明,海口市高峰小时流量、小时流量、日流量三者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线性关系,且在同一天的8:00—19:00期间,小时流量与高峰小时流量的线性拟合参数值较为接近。多个城市的数据迁移验证了海口数据实证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尤其是在7:00—18:00期间,数据拟合误差通常低于20%。

    2025年05期 v.11;No.162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多模态感知与边缘计算的道路交叉口优化——以茂名城域高冲突路段为例

    邵洪清;梁梓恩;

    针对城市运输中密集的重载运输、多雨气候以及高冲突交叉口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感知与边缘计算的动态优化方法,并通过“端-边-云”架构融合毫米波雷达、热成像等多源数据,构建风险耦合量化模型与分布式优化算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同步提升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与安全水平,交通延误降低了37.3%,重卡事故减少了78.1%,系统延迟小于200 ms。

    2025年05期 v.11;No.16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交通组织研究——以重庆轨道交通四公里TOD项目为例

    罗发祥;禹俊亦;

    以重庆轨道交通四公里TOD项目为例,对城市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开发的交通组织进行深入研究。从区域交通和内部交通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能够有效减轻轨道交通上盖物业开发对周边交通的干扰,提高交通效率,同时打造出一体化的盖上与盖下分层立体交通系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物业开发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11;No.162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辆能效优化与管理研究

    谭卿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车辆保有量的增加,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智能化算法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调控。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为交通流量管理和能效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车辆能效优化与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构建更加高效、环保的交通系统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智慧地球

  • 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点云融合应用研究

    曹之星;

    文章运用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别对某学院综合楼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瞰景Smart 3D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表明,两种建模方法各有优缺点。通过结合二者的优势,取长补短,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最终生成精细化的三维模型。经比较,精细化三维模型在精度和纹理清晰度方面表现更优,适用于建筑保护及数字化等领域。

    2025年05期 v.11;No.162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遥感数据的生态质量总体评价与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刘安伟;郭文娟;张向阳;张军;王俊锋;杨军义;

    遥感技术是监测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及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集和云计算技术,采用优化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甘肃省2005—2022年的生态质量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评价,获取了2005、2010、2015、2020和2022年的省域归一化RSEI,并开展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的生态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东南部和西南山区的生态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2025年05期 v.11;No.162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DLG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

    周晓琴;罗云川;胡岳峰;谭婕婕;

    数字线划图(DLG)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文章提出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DLG生产流程及质量控制方法,梳理并总结各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方法。以某市某镇1∶1 000 DLG项目为依托,描述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DLG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构建实景三维模型,完成了DLG的绘制,突破了传统线划图依赖实地调绘的限制,同时克服了立体眼镜观测模拟三维模型的局限性,并有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2025年05期 v.11;No.162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高陡边坡勘察研究

    蒋洋洋;黄新波;

    为提升高陡边坡勘察的效率和精度,文章介绍基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项目实例,深入分析了无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在高陡边坡勘察中的应用方法,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多旋翼无人机航摄系统的基本构造设计以及地面分辨率与飞行高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无人机勘测中的坐标系转换技术、高陡边坡影像的高效处理与三维坐标点的精确特征提取以及基于节理密度计算的边坡稳定性评估。结果表明,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显著提高了高陡边坡勘察的自动化水平和数据准确性,为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降低了成本,加快了进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5年05期 v.11;No.162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随掘地震对巷道前方断层的探测应用研究

    张鸣;于震;张飞;刘金锁;王宗涛;兰鹏波;刘惠洲;

    在煤矿智能化建设中,首要任务是实现地质条件透明化,及时准确地探明掘进前方的隐伏地质异常。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构造不明是主要地质问题之一。随掘地震探测通过在巷道后方布置地震检波器,以掘进机截割煤岩体产生的震动作为震源,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结合干涉叠加等技术,将随掘地震数据转换为主动脉冲信号,并通过对主动脉冲信号进行绕射偏移处理,得到分析结果。最后,采用实际揭露验证预测异常方法,实现对巷道前方100 m内隐伏构造的精准定位,为工作面安全掘进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11;No.162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卫星影像的浅海海底地形提取方法研究

    孙照植;王柯棉;

    为精确提取浅海海底地形信息,文章介绍了卫星影像反演浅海水深的相关内容,分析了卫星多光谱影像水深反演机理、双介质立体摄影测量基本原理以及卫星多光谱水深反演流程,提出了基于卫星影像的浅海海底地形提取方法,其内容包括多卫星光谱影像水深测量、浅海海底地形定位点折射修正以及基于严密物像几何关系的浅海海底地形提取。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实验区域的海底地形图提取,并详细分析实验步骤与结果。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高精度地提取浅海海底地形信息,为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和工程应用提供支持。

    2025年05期 v.11;No.162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数字化倾斜摄影测量的露天矿三维测绘方法研究

    李鹏飞;何华;

    为了提升露天矿的三维测绘精度与效率,研究一种基于数字化倾斜摄影测量的方法。文章介绍了某矿区概况,并详细阐述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点云的构建过程,包括仿地飞行与航测数据采集;分析点云数据的处理与去噪方法以及基于点云邻域几何特性的露天矿台阶线提取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欧式聚类改进的点云切片法,用于精确计算露天矿的采剥;对点云体积测绘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高效地获取露天矿的三维信息,实现高精度的测绘与计算,为露天矿的开采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露天矿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2025年05期 v.11;No.162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智能电网

  •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建筑电气系统故障监测技术

    孙芳宁;

    建筑电气系统故障轻则影响居住体验,重则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需要严格进行电气系统故障监测。基于某医院构建电气系统模型,使用极限学习机(ELM)进行建筑电气系统的故障监测,并通过仿真获取相关数据和特征量提取结果,对ELM模型进行训练。结果显示,ELM模型的精确性达到了98%。与BP神经网络和GA-BP神经网络相比,ELM模型具有更快的运算速度和更高的精度。研究表明,ELM模型性能优异,能够满足建筑电气系统故障智能监测的需求。

    2025年05期 v.11;No.162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发展

    李昊洋;

    在新能源发电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智能电网的建设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战略选择。继电保护技术作为电网安全的核心,正经历从传统向智能化、信息化的转型。文章探讨了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提出的新挑战,介绍了智能传感、广域保护、超高压交直流混输、自适应重构、分布式保护配置和自愈能力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显著提升了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未来,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优化将是完善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保障国家电力供应安全的关键。

    2025年05期 v.11;No.162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智能规划

  • 基于POI数据的洛阳市医疗空间格局研究

    李云志;

    基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人口普查数据与交通路况信息,对城区医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服务可达性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洛阳市区的医院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以老城区、瀍河回族区、西工区东西部以及涧西区东北部为中心向外发散,而偃师区与孟津区的医疗资源配置不足。通过空间可达性分析发现,医疗服务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高可达性区域主要分布在现有医疗机构的辐射范围内。空间叠加分析结果揭示了洛阳市医疗设施的分布规律:空间布局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典型特征,且与人口密度、医疗机构选址及交通网络等要素具有高度相关性。人口集聚程度越高、交通网络越发达的区域,医疗设施的集中化程度也越高。

    2025年05期 v.11;No.16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区低等级市政道路安全风险评价

    邱奕龙;翟志雄;张骏;周晨;

    随着山区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低等级市政道路的快速扩展,山区道路的安全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针对山区低等级市政道路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识别和评估这些道路的安全风险。结果表明,这一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山区低等级市政道路的安全风险,并准确反映风险因素的权重分布,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为相关道路的改进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2025年05期 v.11;No.162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泾县全域旅游规划研究

    高婷婷;

    随着旅游供给侧结构性优化持续推进,我国已迈入全民休闲时代,优质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文章重点围绕安徽省旅游强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目标,依据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三区三线”管控措施,科学预测泾县旅游发展趋势及总量指标,构建国土空间旅游规划格局,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泾县旅游业实现更高品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健康安全的发展。

    2025年05期 v.11;No.162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智能管理

  • 基于数字孪生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构建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赵小乔;王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传统二维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难以满足现代警务对多维度数据支持的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PGIS建设方案,并以杭州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融合多源、高精度数据的三维PGIS平台,实现了城市信息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业务协同以及动态数据更新与共享。在亚运场馆安全管理中,该平台通过人流疏散、应急救援、轨迹回放等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研究表明,基于数字孪生的PGIS不仅优化了城市综合管理和治安防控体系,还为多主体创新合作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有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2025年05期 v.11;No.162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岩土工程风险管控技术与平台搭建

    章飞亮;李彦军;刘星;

    在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建设工程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有效管控岩土工程风险是保障安全施工与稳定运营的关键。文章通过集成地质雷达、微动探测与瞬变电磁等综合技术手段,结合钻探验证,实现地下工程潜在地质风险的精确定位与超前控制,有效预防路面塌陷等事故。同时,通过构建基于网络技术的风险管控信息平台,将智能分析、动态管理与应急决策功能整合,显著提升风险数据的处理效率与协同处置能力。研究成果不仅从技术层面提高了地下工程的安全水平,更为行业风险管控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5期 v.11;No.162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动产测绘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胡乃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动产测绘面临数据复杂、效率低下、共享困难等问题。文章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三维立体建模和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测绘数据的智能采集、精准分析和统一管理,提升不动产测绘的现代化水平。

    2025年05期 v.11;No.162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BIM技术在民航空管工程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车洁;何赞航;廖嘉文;

    为应对中南空管局“十四五”期间基建项目多、项目管理协调难度大、精细化要求高及实现智慧园区等挑战,并响应“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新型基础建设的“智慧化”要求,局直工程建设指挥部项目组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基于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应用到空管工程建设中。以深圳三跑道项目为例,分析BIM技术对项目产生的实际效益,探讨其对空管工程协同管理的启示,并展望BIM技术在空管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新型空管基建管理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智城建设

  • 数字城市治理分析框架、研究热点及展望

    苏叶;

    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的结合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变革和机遇,数字城市治理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挖掘数字城市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重点和趋势,并在构建数字城市治理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围绕底层、中层、上层3个层面展开内容分析。研究表明,数字城市治理领域总体上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未来研究可从底层驱动因素的共生关系、中层技术叠加产生的效应以及上层数字城市治理的合作网络等方面展开进一步探讨。

    2025年05期 v.11;No.162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高频数字孪生感知技术的道路设施智慧分级

    马玉安;咸延清;翁梓航;陈海;杨桂梅;张晓虎;

    随着高频数字孪生感知技术、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对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的理解及其分级日益重要。文章基于高频数字孪生感知技术和车路协同发展的理念,提出了智慧道路设施的概念和总体架构。同时,对感知、通信、计算和决策等技术指标进行了分级评定,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L5共6个等级,智慧道路设施分为R0~R5共6个等级。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可行性和建设成本后,R4+L4和R5+L3的组合是智慧道路设施等级与自动驾驶等级的最优匹配策略。

    2025年05期 v.11;No.162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建设管理平台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潘彦楠;邬猛;王猛;汪卓;

    文章旨在探究建设管理平台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成效。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构建的信息载体平台以及集成进度管理、成本控制、安全质量监督等功能模块平台,对锡澄轨道交通S1线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解决了责任落实不明、进度控制低效、成本管理薄弱、安全质量监控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了数据孤岛现象,实现了数据标准化交换与资源共享,以缩短建设工期,节约成本。研究表明,文章构建的建设管理平台优化了项目管理流程,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和决策支持水平,增强了成本控制能力,可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11;No.162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川渝地区统筹绿色发展与韧性城市的路径思考

    陈婷;翟丙英;秦维;

    近年来,碳中和与城市安全韧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数据,对川渝地区的能源保障能力、能源转型效果及电气化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碳中和实现和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升,提出了构建能源保障体系和推进能源转型的建议。研究表明,川渝地区的城市韧性仍有待提升,未来应从设施建设、能源消费转型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入手,推动该地区城市韧性的全面提升。

    2025年05期 v.11;No.162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隧道渗漏水智能化预警与排水设计

    王康乐;

    文章以提高隧道防渗体系的可靠性与智能化程度为目标,引入渗漏水成因、智能预警技术与排水设计理论,研究隧道渗漏水分级标准与事故树模型,并建立基于3D激光扫描的隧道渗漏水探测技术与智能监控预警体系。研究表明,借助智能控制技术,能够准确辨识漏水隐患并进行分类预警;同时,优化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造工艺,可以显著增强防渗效果。新的智能化与预警与排水设计方案具备出色的排水效能和快速反应能力,为隧道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2025年05期 v.11;No.162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城市房地产市场动态监测研究

    江海波;

    文章研究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城市房地产市场动态监测方法。通过整合房地产交易平台数据、社交媒体信息、物联网传感器数据以及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借助Hadoop和Spark Streaming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采集与处理,运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区域划分,并结合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预测未来房价走势。以武汉市为例,验证了该方法在房地产市场监测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市场区域划分的精度和房价预测的准确性,为政府决策和房地产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5期 v.11;No.162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智能环保

  • 低碳建筑中数智化技术的应用

    戈淼;蒋博雅;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建筑行业正经历关键的低碳转型,而快速发展的数智化技术为这场转型提供了新动力。文章概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低碳智慧建筑的设计原则,包括能效优化和智能设备控制。通过结合腾讯滨海大厦这一典型案例,分析数智化技术如何在建筑设计、建造与运营中抑制碳排放增长,提升城市建筑的整体功能与性能,助力建筑行业的低碳化、绿色化与智能化发展。

    2025年05期 v.11;No.162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化学制碱碳捕集工艺的秸秆打捆直燃碳足迹研究

    王静;寇巍;王春峰;

    针对秸秆资源利用率低及直接焚烧产生污染等问题,文章提出了秸秆打捆直燃供暖技术,并计算其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该技术包括收储运、预处理、生物质燃烧供暖及碳捕集制碱。研究表明,1 t秸秆可产生10 643 MJ能量,系统净能量产出为7 838.2 MJ;碳捕集利用阶段碳利用量为1.47 t,净碳排放量为-1.303 t。每吨玉米秸秆原料可减少0.733 t燃煤CO_2排放。在碳捕集制碱工艺中,当CO_2与NH_3流量比为1.0∶1.5时,制碱产率达到最佳值,为92.4%。

    2025年05期 v.11;No.162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活垃圾快速识别分类系统研究

    朱峰;

    为了提升生活垃圾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文章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活垃圾快速识别分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分析深度学习技术在垃圾识别中的应用及其特征提取方法,提出了系统的硬件选择方案与应用场景搭建策略。研究内容包括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垃圾图像识别、多尺度特征提取与选择、机械臂与摄像头的硬件配置以及系统在垃圾处理厂、社区垃圾站和智能垃圾桶等场景中的应用。通过测试环境技术参数设计,评估系统的识别分类效率与准确率。研究表明,该系统在智能化、自动化与网络化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生活垃圾的高效分类与处理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勾莹莹;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环境监测需求日益迫切。物联网技术凭借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优势,为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提供支撑。文章结合物联网的技术原理,从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析了不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展示了物联网技术在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模式,为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2025年05期 v.11;No.162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智能水利

  • 智慧水务建设研究

    段昌松;

    智慧水务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数据分析等手段,致力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文章系统分析了传统水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探讨了实施后的实际效果和可持续性。结果表明,智慧水务能够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漏损率,保障水质安全,同时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公众满意度。通过对国内实际案例的分析,展示智慧水务建设的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旨在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沈阳市四方台净水厂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许瀚文;张猛;刘佳;王超;关怀;

    文章探讨了沈阳市四方台净水厂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其效果。该系统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进行分布式控制,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全网络控制结构,能够实时监测和控制水厂内所有设备及仪表。系统具备数据管理、报警、趋势分析等功能,并通过组态软件实现人机交互。结果表明,自动化控制系统显著提高了水处理效率,提升了水质安全性,减少了人力成本与工作强度,为管理层提供了数据可视化与决策支持。四方台净水厂的成功实践为农村供水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智能施工

  • 倾斜摄影+BIM技术在大跨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师晓舰;孙浩杰;阙水长;王旭;林立东;栾学刚;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建设面临着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挑战,需精细规划以确保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因此,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变得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洮河大桥为例,探究了倾斜摄影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施工中的集成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自主研发的BIM及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异构数据源的一体化融合和轻量化处理,提供了一种新型三维快速建模和施工阶段可视化分析方法。

    2025年05期 v.11;No.162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智能化技术的高层建筑施工研究

    崔超;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建设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性,文章开展基于智能化技术的高层建筑施工研究。结合项目实例,通过构建基于智能化技术的高层建筑信息模型、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建筑施工资源配置、建筑施工阶段实时监测、建筑智能运维,提出一种新的高层建筑施工方案。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少设计冲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造精度,并减少建造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为实现高层建筑建造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BIM5D技术的智慧工地系统应用研究

    任玉龙;

    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工地系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章介绍了BIM5D+智慧工地系统的业务逻辑和框架,探讨其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特点,并选取具体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BIM5D+智慧工地系统在“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管理中实现了精细化管控,显著增强了项目各方的协同交流,在项目“提质、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项目施工现场向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智能建造项目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算法融合的工地渣土车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冯梦萍;曾钦清;

    针对城市渣土车不规范操作带来的环境和交通管理挑战,文章综述了渣土车智能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进展、应用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评估YOLOv5、Faster R-CNN等算法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揭示了监控系统在光照变化、遮挡等条件下的适应性不足,并指出数据获取、标注成本及实时处理资源限制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多摄像头数据融合、云-边协同计算和数据增强等优化方案,并展望了5G和边缘计算等技术的集成潜力,以进一步提升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05期 v.11;No.162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BIM技术在大运会某安居保障项目地下室施工阶段的应用

    田野;曹汝亮;吴政缌;

    在施工阶段,BIM技术能够对项目复杂和关键部分实现事前控制,避免返工并节约成本。住宅项目地下室具有空间大、综合管线布置复杂、净高要求严格等特点。文章以大运会某安居保障项目地下室为背景,对地下室进行了数字和信息化建模,将传统的二维图纸转换为可视化三维模型。通过碰撞检查和净高分析,及时反馈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

    2025年05期 v.11;No.162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抗冻性能监测方法设计研究

    徐国栋;

    为提升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文章依据某水运工程项目的概况及其气象条件,分析了混凝土结构在特定环境下的抗冻性能需求,设计了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抗冻性能的监测方法,包括监测点的合理布置、基于弹性雷达技术的混凝土结构扫描以及冻融破坏深度的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评估混凝土结构的抗冻性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监测方法能够有效反映混凝土结构的冻融损伤情况,为水运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162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